加入收藏
黔新网

“彝”脉相承酿共富,青春聚力绘新篇——三校联合实践队深入岩博酒业探寻乡村振兴“岩博模式”

2025-08-22 19:31:58  来源:网络   阅读量:15220   会员投稿

“彝”脉相承酿共富,青春聚力绘新篇——三校联合实践队深入岩博酒业探寻乡村振兴“岩博模式”

8月20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青春逐梦乡村,助力发展振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彝心助企”乡村振兴队,走进贵州省盘州市岩博酒业,通过访谈企业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从企业视角深入探寻“岩博模式”的实践路径与发展经验,进一步补全了乡村振兴拼图中企业视角的关键一环。

实践队首站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岩博村党委书记、岩博酒业董事长余留芬的秘书邓莉华,以及岩博酒业总经理肖彬玉。通过与两位企业管理者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从村级企业的视角,进一步理解了岩博酒业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与使命。

访谈邓秘书:理解“村企共治”的共富路径

邓莉华秘书指出,“人民小酒”中的“人民”二字承载着双重情感:既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也寄托了对村民福祉的深切关怀。该品牌以集体经济为基础,通过利润分红与基础设施持续反哺,实现了“村企共治、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她进一步阐释了“岩博模式”的运作机制。企业通过年度村民大会畅通参与渠道,使村民真正进入决策治理体系,并以“政策引导+民主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推动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就业机制上,岩博酒业一方面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青年“走出去见世面、回乡来谋发展、留下来建家乡”,实现“家门口”就业,兼顾家庭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邓莉华秘书。马浪伟 供图)

专访肖总:洞察“守正创新”的酿造智慧

肖彬玉总经理介绍,岩博酒业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模式。在上游原料端,高粱种植采取“本地+东北”双源供应机制,在保障原料品质的同时缓解本地土地资源压力;在中游养殖环节,酒糟无偿提供给周边村庄建档立卡户,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形成“酿酒-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小酒”和“小锅酒”的传承体现出“守正”与“创新”的融合。企业始终坚持“坨坨曲”核心工艺,定期组织非遗技艺培训,夯实品质根基;同时积极推进工艺创新,引入窖池发酵技术,融合高、中、低温曲,实现酒体风格从清香向清酱型的转型,并拓展出酒糟泡脚包等衍生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肖总也坦言,尽管企业已启动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并筹建研发中心,但仍受区位等因素限制,高端人才引进面临现实挑战。

(图为实践队员访谈肖彬玉总经理。杨礼桃 供图)

深入一线:倾听基层职工心声

对两位管理者的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分组深入岩博现场教学基地、餐饮部、生产部等一线场所,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全面了解职工在收入水平、福利保障、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为勾勒企业基层实况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队员调研一线职工。舒万里 供图)

实践启示:党建引领、产业协同与青春接力

通过本次调研,实践队对以“八联八促”为核心的“岩博模式”有了深刻理解,并提炼出三重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从“苦熬”转向“巧干”,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动能;

二是提升产业韧性,以酒业为龙头,推动多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实现“小切口突破、大共富目标”;

三是强化青春接力,通过政策引导与平台搭建,吸引青年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发展好”,助力“岩博模式”立足本土、走向全国。

(通讯员:赵宇辰)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