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黔新网

“活态非遗传承”实践团赴淤泥彝族乡开展非遗调研

2025-08-22 17:38:26  来源:网络   阅读量:5147   会员投稿

“活态非遗传承”实践团赴淤泥彝族乡开展非遗调研

(通讯员 胡余菲 胡淘淘 汤锡攀 ) 为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响应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号召,8月19日,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贵州大学物理学院组建的"活态非遗传承"实践团,深入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通过传承人走访、技艺观摩、文创调研等多元行动,以青春智慧探寻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用创新思维助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光彩。

非遗寻根: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

实践团聚焦"活态传承+多元创新"融合路径,从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入手,让彝族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入户访谈:直面非遗传承现实困境

上午八点半,实践团抵达岩博村第四组,开启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工作。队员们与村民深度交流,全面掌握村民生活状况、对彝族服饰及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

调研发现,尽管政府在彝族文化传承上给予大力扶持,但传承难题仍较突出:村中多为老年传承群体,制作精美服饰"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一代受生计所迫,难有精力深耕复杂工艺。

这些一手资料,为后续探寻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协同点筑牢基础。

企业调研:探寻非遗创新转化路径

下午两点,团队走进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近距离接触彝族服饰、刺绣、扎染、蜡染等非遗产品,深入了解制作全流程。

公司创始人柳胜身兼彝族刺绣传承人、剪纸能手双重身份,创新融合剪纸、彝绣、彝族历法等元素,打造出一批极具匠心的非遗作品。

交流中,柳胜坦言公司在彝族服饰产销中面临挑战:手艺门槛高、年轻群体就业多元分流、市场供需错配、传统文化吸引力弱化等。

但他始终坚定传承创新信念,强调唯有让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持续创新与线上线下宣传发力,契合现代审美与需求,才能为彝族文化注入持久活力。

协同发力:构建非遗传承生态体系

此次企业调研,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彝族服装产业的多重价值:既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筑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根基,更凸显非遗文化传承的迫切性。

在社会协同推进下,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政策引导,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企业以彝族服饰、银饰等非遗产品为载体,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激活古老技艺的市场生命力。

多方合力,推动彝族非遗实现"活态传承",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亮色。

创新路径:勾勒非遗振兴行动蓝图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梳理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六大路径:

"非遗+旅游"融合:在彝族村寨布局非遗体验馆,开设刺绣、剪纸体验课,借火把节、彝族年等民俗活动引流,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拓展销售渠道:依托电商平台推广非遗文创,制作非遗故事宣传片,组织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宣传讲解,打通"线上+线下"传播链路;

非遗+教育联动:推动学校开发非遗校本课程,搭建景区、文创店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传承技艺;

强化政策支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举办非遗主题活动,出台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返乡投身非遗产业;

企业深度参与:以政策引导、市场机制为驱动,推动企业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全环节;

人才梯队建设: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邀请传承人教艺带徒,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筑牢人才根基。

实践感悟:以青春力量守护文化根脉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是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实践团坚信,秉持"传承之责",定能实现非遗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水,绽放"非遗兴乡"的绚丽之花。

此次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彝族文化底蕴与服饰传承的紧密联结,感受到当地民众对文化延续的热忱期盼。面对语言沟通、恶劣天气、文化差异等挑战,团队以韧性破局,圆满完成任务。

活动不仅提升了队员实践能力、锤炼意志品质,更彰显高校助力非遗传承的责任担当,为彝族文化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动能,让非遗传承的"接力棒",在青年一代手中稳稳传递。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