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黔新网

返乡推普记:六盘水乡村的语言温度

2025-08-09 15:38:07  来源:网络   阅读量:10121   会员投稿

返乡推普记:六盘水乡村的语言温度与生长

——贵州村普通话调研:一线交流里的语用百态

一句中国话,一份中国情,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泱泱大国,人来人往,来自不同的地方,操着各自的乡音。普通话作为全国人民的通用语应运而生,成为传达情感、传择知识,弥补交流的空缺、跨越语言隔阂的重要工具。推广普及普通话不仅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贸易往来,更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7月15日至7月22日,华北电力大学暑期推普实践队贵州小分队,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顺场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队员们走进村里的日常,观察普通话在生活场景里的真实样貌,记录下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互动。

快递站日常:方言与普通话的自然切换

作为暑假推普小分队成员,回到老家的实践队员,想从最具“城乡连接感”的快递站入手,探寻普话在乡土的生长轨迹。“现在每天收发百来件,和系统、外地商家联系,普通话肯定得用。”快递站负责人李姐快速扫码,电脑屏幕上“已揽收”“派件中”的信息滚动,她和实践队员交流时,方言腔的普通话很是自然。

“遇到年纪大的老人,光说普通话不管用!”李姐指着货架上的包裹,“像王嬢嬢她们,问‘我的包裹到没’‘啥时候能取’,用方言交流才听得明白。”快递站里,面对不同人群,语言切换毫无刻意。和年轻取件人、线上沟通用普通话,碰上老人,方言就成了“通用语”,这是乡村生活磨合出的语言默契。一老一少,一普一方,构成快递站独特的语言图景。

图为·村里快递站工作时 邓凤慧供图

村头小超市:方言为主,普话点缀

走进村口的便民超市。老板徐叔正弯腰给货架补货,见有人进来,直起身笑着问:“要买哪样?”一口方言听着格外亲切。

“叔,拿一个粘鼠板和两根雪糕。”实践队员用普通话回应。徐叔麻利地递过,报价格时却换成了带着方言腔的普通话:“两块,扫码嘛。”说着指了指收银台的二维码。

这时,三个小朋友跑进来,叽叽喳喳用普通话喊:“叔叔,要三支冰棒,草莓味的!”徐叔立刻笑着应:“有嘞,三块钱一支。”收完钱还不忘用普通话叮嘱:“慢点吃,别噎着。”

小朋友们跑出去后,进来两个中年村民,张口就用方言问:“徐老板,洗衣粉还有没?要大袋的。”徐叔也立刻切换回方言:“有,昨天才进的货,二十五一袋,比上次便宜两块。”

超市里的语言更接地气:徐叔会说“两块”“扫码”“冰棒”这类简单普通话,主要是为了应付学生和偶尔来的外地人;但面对同村的叔叔嬢嬢,方言永远是首选,问价格、聊家常,都用最顺口的乡音,连讨价还价都显得更热络。

图为·超市老板工作时 邓凤慧供图

院坝里:方言的 “情感结界”

暮色漫入院坝,纳凉的嬢嬢们摆开 “龙门阵”。“我跟孙儿视频,要说普话哟,‘吃饭没’ 说成‘恰饭冇’,把娃笑得哟!” 张嬢嬢拍腿笑,惹得众人应和。实践队员凑过去,听嬢嬢们聊:“跟老姊妹唠嗑,肯定说土话噻,‘摆龙门阵’ 换成普话,味儿都没咯!”“对嘛,教孙儿说普话是为他好,我们自己耍,还是方言得劲!”

不远处,孩子群里传来笑声 —— 玩 “词语接龙”,“土豆” 对上 “洋芋”(方言,土豆),普话与方言在游戏里碰撞。院坝是方言的 “情感结界”,维系着乡情温度;而视频通话、游戏里,普话正成为代际沟通的新桥梁,乡土语言生态,在坚守与拥抱间悄然生长。

图为·院坝嬢嬢们聊天做工 邓凤慧供图

语言的温度:各得其所的共生

从快递站的 “代际时差”,到超市的 “买卖默契”,再到院坝里的 “情感结界”,触摸到六盘水乡村语言最真实的肌理。或许乡村的语言生态就是这样——不需要谁取代谁,普通话带着外界的新鲜事走进来,方言守着日子里的烟火气,各得其所,又彼此交融,这才是最有温度的模样。普话与方言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在乡土需求里,长成连接城乡、维系代际的 “双生花”。这场调研,不止记录语言现状,更看见乡村对 “变与不变” 的智慧 —— 用普话拥抱机遇,以方言留住根脉,正是乡土生长最生动的注脚。

 

通讯员 邓凤慧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为你推荐